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建设  - 加油,骨医女兵
加油,骨医女兵

来源/医保科    排版/ 蔡勇 发布时间:2018-08-02 10:03:18 浏览次数:

“十八岁十八岁,我参军到部队,红红的领章映着我开花的年岁,虽然没戴上呀大学校徽,我为我的选择高呼万岁。啊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懊悔!啊生命里有了啊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懊悔!”


1987年,十八岁的商丘女孩李璟英从老家入伍,成为65军某师的一名卫生兵。刚到部队,这个小姑娘和同龄的小姐妹们一起闹出不少笑话。长辫子被老兵不客气的剪成短发,照镜子的时候彼此嘲笑假小子;夜间紧急集合,有人把裤子穿反了,回到宿舍才发现屁股超前跑了五公里;吃饭的时候,调皮的战友在她扭头的时候把自己不喜欢吃的放在她碗里。这些小插曲随着新兵集训的结束而成为她们终身的记忆,而随后部队熔炉的锻造,让她们真正成为“兵”。



在部队的李璟英总是积极向上,不论是到内蒙古基层连队巡视还是到坝上草原为农牧民义诊,她总是第一个报名。于是,这个勤快的小姑娘很快引起大家的注意,在年底的评先中,她被评为师优秀卫生员,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她被部队保送到张家口卫校,进行了一年半的专业学习。


退伍后进入中铁集团某医院的李璟英,除了日常工作,还经常随单位医疗队下工地,进厂矿,为铁路职工、家属巡义诊,在工作中她从来不挑肥拣瘦,不攀比,不退缩。部队的4年军旅生涯,不仅锻炼出她开朗的性格,坚韧的意志,不服输的性格,还让她收获了爱情。那是一个平常的工作日,正准备下班的她接到传达室师傅递来的一封信。信封是熟悉的统一格式,字迹带着军人特有的刚毅。是部队寄来的!李璟英心里激动起来,打开信封让她更激动的事情发生了,这是一封情书!是她当兵时友邻部队的一位年轻军官写来的。这位军官一直默默喜欢着她,因为条令规定,他把这份感情一直埋在心底,直到得知心爱的姑娘转业回乡,他才袒露心怀。


爱情是甜蜜的,军人的爱情在甜蜜中还有一丝苦涩。从确定恋爱关系到结婚,李璟英一直承受着两地分居的苦恼,直到2004年下半年。因丈夫转隶到郑州某部队,经组织多方协调,李璟英调入郑州市骨科医院——这个有着拥军优属光荣传统的单位,他们才结束长达七年分居生活。


在新单位报到后,李璟英被分配到下肢二科从事护理工作。不管是不是份内工作,只要有益于患者治疗康复,她都会认认真真去做。护士的工作是忙碌的,但是优质护理服务让病人体察到了她的付出,感受到了她的努力。看到她在病房里忙碌穿梭,有个患者家属一连问了好几遍:你今天累坏了吧?她说:不累呀。她知道,病人是真的关心她累不累,正因为这种关心,她才不会觉得累,体力上虽然是有点累,但她精神上是愉悦的,因为她觉得我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当患者一个个痛苦的来,又一个个健康的走,虽然每天留下的是疲惫,换来的却是医务工作者身心的满足。虽然辛苦,但再苦再累也不会改变她“厚德精诚,力行博爱” 的服务志向,看着这么多年来医院的发展,她的内心无比的激动,她为自己是下肢二科的一员而骄傲,是一名郑州市骨科医院的护士而自豪。


2015年5月,因为曾长期在部队和铁路系统工作,李璟英的患上了严重腰椎病。为了照顾她,医院为她安排了新的工作岗位。这位前65军的卫生兵恋恋不舍地告别二十余年的护理生涯,转岗到医保科新农合办公室。


刚到新科室,李璟瑛十分不适应,从技术性强的临床工作到政策性强的窗口岗位,李璟英首先要过的就是学习关。全省近二百个县、市、区都在骨科医院实行了新农合直补,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政策解读,不要说掌握,就是把这么多地方的名字说全都是问题。


“怕啥?咱当兵的字典里就没有害怕俩字!”从掌握基本诊疗目录开始,李璟英一边在老同志的带领下适应窗口工作,一边暗记每个不同情况下政策的理解和解读。什么是正常转诊?什么是意外伤害?怎么控制药占比?如何鉴定大病能否直补?她迅速的把新农合政策理解、吃透。短短几个月,李景英从一个菜鸟迅速成为新农合窗口的骨干,成功转型,完成华丽的蜕变。



一天,有位鄢陵的患者来到新农合窗口,操着一口家乡话说了半天也没说明白自己的情况。李璟英耐心的安慰着她,拿来纸和笔让她手写下来。患者举起肿胀的手摇了摇,表示不会写字。这可咋办?李璟英略微思索了一下,马上打开电脑,在住院患者中查询到一位同样来自鄢陵的已经住院的患者,找到联系电话,确认对方家里的陪护正好空闲,便请他下来做翻译。在老乡的帮助下,李璟英终于搞清楚这位鄢陵患者的情况。原来她在郑州做小生意,早上起来左手莫名肿胀、疼痛,于是顺着医院的后门来到住院大楼。看到有人在新农合窗口排队,就跟着排了过来。李璟英没有简单的把患者打发到门诊,而是一边为她联系相关医生,一边教她如何办理门诊就诊卡。临走又交代患者,如果需要住院,一定要先准备好居住证明和务工证联系县农合办,按他们的要求进行转诊,最大程度保证自己的利益。这个讲解不仅让鄢陵的患者稳定了情绪,也让其他两位办理业务的患者家属连连点头。



窗口工作没有什么规律可言,正常的农合患者出、入院,咨询、转诊之外,送完饭或者遛弯回来的患者家属随时可能出现在窗口问一些问过几次的问题,用来确定他心里已经确定的答案,不管你是不是该下班或者早已下班。


一个春天的下午,李璟英接到一位外地患者家属的电话,对方在电话里急切的表示自己的妻子今天下午要出院,可他四点了还堵在高速公路上,如果下班前赶不过来希望医保办留人等他一会。李璟英在电脑里查询了一下,他妻子的出院通知已经下发,考虑到已经下达出院通知的患者滞留病区会带来不便,李璟英爽快的答应了对方。五点半下班,患者家属果然没有赶到;六点半,没有人来,李璟英按登记电话联系家属,对方不在服务区;七点半,还是没见有人来办手续,李璟英只好电话联系患者的主管医师刘大夫,得知她还在单位等患者办手续,刘大夫不好意思的告诉她,患者已经被家属接走,相关手续明天来办。


这种事情在窗口工作中经常遇到,每次李璟英都是笑笑不说话,下次她还是热情接待,不厌其烦,常常拖延下班时间。老公转业后的单位离家太远,工作又需要出差,当她遇到这种情况,就给放学回家的儿子打个电话,让八岁的儿子自己去食堂吃饭。久而久之,如果十二点半还不见妈妈回来,儿子就主动去食堂打两份饭回家。


横塘一池莲,向风独自开。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同事们的无私帮助,李璟英学会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法,解决患者的每一个实际问题,她在新岗位上的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